Chapter 1 光谱基础知识
热动平衡下的统计函数和统计方程
全同近独立子系 $N,E,V$,能级 $\epsilon_1,\epsilon_2,\epsilon_3,\cdots$,简并度 $g_1,g_2,g_3,\cdots$,粒子数 $n_1,n_2,n_3,\cdots$
玻尔兹曼分布
粒子可分辨体系最概然分布
玻色分布和费米分布
Bose分布:粒子不可分辨,每个量子态可容纳的粒子数不受限制
Fermi分布:粒子不可分辨,每个量子态只能有一个粒子
在经典极限下,$e^\alpha\gg1$,三种分布等价
玻尔兹曼方程
$G$ 是配分函数,从而有玻尔兹曼方程
麦克斯韦方程
定义广义坐标 $x,y,z,p_x,p_y,p_z$
$\mathrm{d}p_x\mathrm{d}p_y\mathrm{d}p_z$ 内的粒子数
利用全空间内积分为 $N$ 得到
原子电子的能级、跃迁和电离
理论天体物理笔记 Chapter 2
原子的激发和电离
辐射场的宏观描述和辐射转移
辐射场
吸收与光学厚度
辐射转移方程
源函数
理论天体物理 Chapter 1
宏观描写辐射场的几个基本物理量
发射系数、消光(吸收)系数和源函数
辐射转移方程
亮温度与激发温度
亮温度
长波近似下满足瑞利-金斯公式
$I_\nu$ 是观测的辐射强度
激发温度
$S_\nu$ 是源函数
光谱简介
太阳光谱
夫琅和费谱线(太阳光谱中近600条暗线,其他恒星中也有)
基尔霍夫解释
热的致密固体、液体和气体产生连续谱(恒星内部)
热的稀薄气体产生发射线
连续辐射通过冷的、稀薄的气体后产生吸收线(恒星大气)
星系光谱:所有发光天体的光谱叠加
类星体光谱
从X射线到射电波段的强辐射
Type I 类星体:紫外和光学
连续谱(幂律谱,$10^6\sim10^{10}M_\odot$)+一系列宽发射线
星际介质吸收
Ly$\alpha$ 森林
自吸收——宽吸收线类星体
天体光谱中的信息
化学成分:比较观测和实验室中各种元素的谱线
温度:如氢巴尔末线系在A型星中最显著(温度过高,氢原子电离;温度过低,没有足够的能量用来跃迁),氦的谱线随温度降低减弱
磁场:Zeeman效应:磁场导致谱线分裂,由谱线分裂程度推断磁场强度
压力(速度):谱线的压力致宽
距离(星际介质吸收):研究类星体的吸收线——宇宙学
光谱观测
天体光谱分析
什么原子(分子、离子)发出的——物质组成(定性)
什么跃迁,基态、激发态——物理条件(温度、密度)、激发源性质(光度、温度、谱型)
跃迁有多强——气体质量、元素丰度(定量)
这里需要考虑是否光厚,对一些禁线、超精细结构谱线,全空间几乎光薄,强度即可以对应丰度
谱线轮廓——压强(碰撞展宽)、气体(宏观)运动(多普勒展宽)
谱线的分裂——磁场强度
天体观测的基本类型
单天体、多天体(一次观测一片天区)、巡天
测光观测
单历元
天体的探测和发现;在天球上的位置和分布;视亮度和颜色(温度);天体的形态;物理性质
难以处理暂现源:爆发、宇宙线等(SDSS多色测光、互相比较)
多历元
视差(距离)、自行、变源/暂现源(变星、新星、超新星、伽马暴、潮汐瓦解)
分光观测
天体的视向速度、物理性质(温度、密度、质量)、化学组分(丰度)
测光+分光
三维位置、速度
分布、运动、结构、性质、形成、演化
光谱观测的基本类型
无缝光谱:棱镜
优点:什么都记录
缺点:分辨率低、天光背景高(空间观测无此问题)、不同天体光谱叠加在一起(结合狭缝使用;精确知道天体的形状和位置,可以分辨出特定天体的光谱)
长(单)缝观测
二维长缝观测
三维积分视场光谱观测(IFU)
多缝(多目标)光谱观测
遥远星系(每一个狭缝可以扣除自己的天光,适合观测暗弱天体)
狭缝冲突——限制了同时观测的目标数
多光纤(多目标)光谱观测
一次观测获取大量数据,视场很大
Last updated