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hapter 3 碱金属原子
Last updated
Last updated
简单:最外层只有一个电子——化学性质类似,光谱简单
在天文光谱中普遍存在
轨道穿透:原子外围价电子穿透内层电子云深入到核区,受到原子核更大的吸引力,电势能降低
电子轨道能级为
外围电子感受到的核电荷增加
或外围电子轨道的主量子数减小 $n'=n-\mu_{nl}$
$\ce{Na}$ 虽然具有类氢结构,但由于贯穿效应的影响,相同主量子数下的简并打破(量子亏损不同),不同 l 态的能级分裂,s < p < d
$\ce{Na}$ 原子 s 轨道穿透效应明显,$\mu_{ns}>1$,d 轨道效应不明显,因此电子先排满 4s 轨道再排 3d 轨道
主要在光学波段
主线系 ( Principle series,双线 ),高级的 p 到 3s——最重要:钠双线
锐线系 ( Sharp series,双线 ),高级的 s 到 3p
弥散线系 ( Diffuse series,三线 ),高级的 d 到 3p
基本线系 ( Fundamental series,三线 ),高级的 f 到 3d
双线——s轨道
三线——不包含s轨道
轨道-自旋相互作用——光谱项分裂,产生精细结构分裂
最重要:自旋磁矩和电子轨道运动产生的磁场的相互作用
$V$ 是电势,对于 Coulomb 相互作用
$\mathbf{l}$ 是角动量
附加能量 $-\boldsymbol{\mu} \cdot \mathbf{B}$
对于多电子原子,附加能量算符为
$A(L,S)$ 是正比于 $\frac{1}{r} \frac{d V}{d r}$ 的常数
精细结构
对于氢来说相对论效应很弱,对于碱金属原子则不可忽略
例:中性钠、中性碳
对电偶极跃迁
$\Delta n$ 任意
$\Delta l=\pm1$
$\Delta s=0$ ,对中性氢,$s$ 恒为 $1/2$
$\Delta m_l=0,\pm1$ ,仅当磁场存在时重要
电四级跃迁、磁偶极跃迁等对应各种禁线
$\Delta j=0, \pm 1$ ,且 $j$ 不能从 0 到 0
$\Delta m_{j}=0, \pm 1$ ,当 $j=0$ 时不能为 0
在两个光谱项之间跃迁产生的一组精细结构谱线称为一多重线
在一组多重线中,谱线的强度正比于简并因子与光谱项线强度的乘积,其中简并因子
例如 $\ce{NaI}$ 多重线 M4 由 3p $^2P^o{3/2}$ 跃迁至 3d $^2D{3/2,5/2}$ 产生的两条吸收线的强度比为
偶极辐射——由电子的电偶极矩决定
电四级辐射、磁偶极辐射——禁戒跃迁——特定条件(稀薄气体等)下可以很强
$\ce{NaI}$ D线(钠双线),共振吸收,3s 到 3p,强度比为 2:1(光学薄)
在普通恒星的光谱中普遍存在,通常饱和
星际弥散星云有很强的D线吸收
$\ce{NaI}$ M2线,共振吸收,3s 到 4p,比D线弱很多
在D双线饱和时可以用于确定 Na 的丰度
落在臭氧吸收的紫外区域,较难观测
$\ce{NaI}$ 弥散线系,3d 到 3p
$\ce{KI}$ ,$4^2S{1/2}\to4^2P{3/2}$ 和 $4^2S{1/2}\to4^2P{1/2}$
$\ce{Rb}$,$5^2S{1/2}\to5^2P{3/2}$ 和 $5^2S{1/2}\to5^2P{1/2}$
有效电荷较大,精细结构分裂效应强得多,多重线线距较大